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党群园地 > 学习园地
职工荐书集萃(3)
  [2017-11-20]  作者: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党群办公室 安洪振  

 《大数据时代》

(推荐:法规所党支部  安洪振)
 
我阅读了中纪委推荐书目里的《大数据时代》一书,感觉如果不是从数据处理和应用等特别专业的角度出发,而只是想初步了解大数据的特点和未来给社会带来的影响,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大数据本身并非一个确切的概念。最初,这个概念是指在信息技术领域需要处理的信息量过大,已经超出了一般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因此工程师们必须改进处理数据的工具。如今,数据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资源,一项重要的经济投入,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利益。随着经济社会生活的许多环节变得“可数据化”,数据资源越来越多,其作用就逐步为人所挖掘,数据也就不仅在原来熟悉的领域也在许多陌生的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进而开启了一个建立在数据扩张基础上的由量变走向质变的“大数据时代”。
关于如何认识大数据思维的特点,本书提出三个新鲜观点,即“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对这三个鲜明观点,作者引用了许多有说服力的例子加以说明。
“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我们许多工作之所以开展,本身就是由于信息匮乏和数据难以搜集。在信息处理能力受限的时代,世界需要数据分析,却缺少用来分析所收集数据的工具,因此随机采样的方法应运而生。大数据是指在局部领域不用随机分析法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在这个时候,全部数据本身就是样本,原来所需解决的问题变成对整体数据的处理和应用。谷歌公司使用搜索关键字整体数据库对美国流感趋势进行预测,利用所有人使用关键词搜索的记录可以跟踪和预测流感爆发的地区和发展趋势。采用DNA分析技术对人体所有基因进行排序,可以实现之前肿瘤治疗不可能考虑的治疗方案;苹果公司传奇总裁史蒂夫·乔布斯的癌症治疗即采用了这种方法,如果癌症病变导致药物失效则医生可以及时更换另一种药,虽然最终没有拯救他的性命,这种获得和应用数据的新方法还是将他的生命延长了好几年。
“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在越来越多情况下,使用所有可获得数据变得更加可能,但为此也要付出一定代价。比如说数据量大幅增加会造成结果的不准确,一些错误的数据也会混进数据库。然而,在不断涌现的新情况里,允许不精确的出现已经成为了一个亮点,而非缺点。因为放松了容错的标准,人们掌握的数据也越多,利用这些数据所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例如当数据只有500万的时候,一种简单的算法表现得很差,但当数据达到10亿的时候,它变成了表现最好的。与之相反地,在少量数据情况下运行得最好的算法,当加入更多数据时,也会像其他的算法一样有所提高,但是却变成了在大量数据条件下运行得最不好的。再以谷歌公司为例,谷歌翻译系统为了训练计算机,会吸收它能找到的所有翻译和语言材料。不考虑翻译质量的话,上万亿的语料库就相当于950亿句英语。尽管其输入源很混乱,但较其他翻译系统而言,谷歌的英语翻译质量相对而言还是最好的,而且可翻译的内容更多。
“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在小数据时代,我们通常假想世界是怎么运行的,然后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这种假想。在不久的将来,大数据使得我们变得不再执着于因果关系,而更加关注于相关关系。我们会在大数据的指导下探索世界,不再受限于各种假想。数据所体现出的相关关系,往往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目的。因为那些新的分析工具和思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有用的预测,我们看到了很多以前不曾注意到的联系,还掌握了以前无法理解的复杂技术和社会动态。但最重要的是,通过去探索“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相关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这个世界。
总之,随着数据搜集、存储和处理的成本不断下降,数据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在不断增大。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将大数据思维应用到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也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家教与门风》
(推荐:法规所党支部 杨岩飞)
 
《家教与门风》一书虽然取名如此,但是从内容看却分为礼乐与人文、家教与门风、风俗与社会、传统与当代、中国与世界五个部分,细度下来,贯穿五部分的线索是中国的礼乐文化。礼、乐对我来说不是很清晰的概念,从小接受的教育都说礼教是吃人,而对乐则只能和音乐联系起来,其他则一无所知。但从这本书中,我对礼、乐有了新的认识。
书中提到《礼记》的话:“礼者,理之不可易者也。”这句话是说礼是根据道德理性而制定出来的,礼的具体形式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但是礼的基本精神却是始终不变:自谦而敬人。以前以为礼仅仅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些行为规范,可以对比西方的一些用餐礼仪、服装礼仪、礼貌用语等,但没想到中国古代的礼的包含范围其实很广,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自处的方方面面。比如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包含了春天不得砍伐幼树、不得掏鸟窝等现代看来对保护生态环境非常有益的规定;人与人相处的礼,包含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聘礼、觐礼等,甚至还包括国与国相处的礼仪;个人自处的礼,包含成年礼、婚礼、丧礼等,是在人成长的关键时节寓教于礼,用人生礼仪进行人生教育。这些对人行为和用语的规定基本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有些礼仪现在已经丢失,然而人们是否更自由、更幸福了呢?书中提到,现代人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抑郁症比例却逐年上升,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人与自然矛盾加剧、污染严重。因此人们又重新开始探讨人当如何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相处的问题,以此来寻找幸福,寻找心灵的港湾、人生的寄托乃至人类未来的走向,古代的礼仪当会给我们很多有益参考。书中特别指出,礼仪和礼义是礼的一体两面,礼仪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义是内在的精神,二者缺一不可。比如光有见人鞠躬的行为,没有内心的恭敬,也是徒劳的。礼是经由内心对道德理性的认识而外化为礼仪行为的。
对于乐,书中提到的中国古人的分类真让人肃然起敬。今人所说的音乐,古人分为声、音、乐三个层次。所谓声,是指自然界的声响,或者是低级的人为之声,特点是没有内在的乐理,没有审美价值。所谓音,是人类运用发现的七声音阶、十二律、调门、旋律等乐理创作出来的各种乐曲,以此来表达内心丰富而复杂的感情,这点禽兽无法做到,因此《礼记?乐记》中说“禽兽知声而不知音”。音通于心,对人心的感染尤为直接,有些音使人清新向上,有些让人颓废消沉。古人将音中使人崇德向善的音叫乐,《乐记》中说到“乐与音相近而不同”、“德音之谓乐”、“众庶知音而不知乐”、“惟君子为能知乐”。这点不由得让我联想起给孩子做胎教的过程,人总是希望孩子乐观向善,所以胎教的时候一般不会听特别激烈的音乐,而是用启发人心光明愉悦的乐进行教育,这样能制造一个非常柔善的氛围,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从这点上讲,中国古人对于音乐的研究和利用真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书中提到,礼、乐是经邦治国的大经大法,《礼记》中说“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这是对为政之人而言的,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礼乐作为立身之本,对家庭教育有着莫大的指导意义。这本书非常值得推荐。
 
《我们仨》
(推荐:反应堆党支部 倪曼)
 
《我们仨》这本书于2004年出版,是杨绛先生写的关于他们一家的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先生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已于之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晚年,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这种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伴侣离去四年之后,92岁高龄的杨绛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风风雨雨,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可以看作引子,杨绛以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用隐喻的手法记录了钱瑗与钱钟书先生缠绵病榻的最后两年时光;第三部分,记录了自1935年杨绛和钱钟书先生赴剑桥留学开始,并在牛津喜得爱女,之后经历中日战争、国共内战以及文化大革命,直到九十年代末钱瑗与钱钟书先生先后去世,时间跨度长达六十多年的家庭生活的回忆。
这本书本身可能并没有多少内容,没有新的知识或者是哲理上的思辨,但是从字里行间的心平气和描述的小片段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有意义又有趣味的家庭生活。跟随着杨绛先生哀而不伤的笔触,我们与他们一同欢笑流泪,体会一种积极愉快的家庭生活氛围, 感受他们三人之间包含了各种表现形式的深厚而诚挚的感情,进而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好地理解。人的一生,真正经常相处的人不过七八个,真正能做好的事不过两三件,怎样让自己的人生成为一段愉悦的旅途,这是一个可深可浅的课题。
杨绛先生以对生活的体验告诉我们:“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夹带着烦恼和忧虑。”这是智者历尽沧桑后体悟出来的人生箴言,没有长久的永远,只有永恒的短暂。日子一天天过去,快乐和忧伤都会随着时光的推移而归于淡泊,我们应该正视世间所有的悲欢和人生的坎坷磨难,平静面对、坦然接受,并且积极追求美好的人生,体验和充实自我生命,这样就算不虚度此生。